——读德鲁克《管理的实践》
高绩效产出的源动力是什么?不是技术、不是设备、不是流程,而是人力资源队伍本身。围绕员工队伍的绩效管理,我们通常想到岗位KPI、360度考核、能力态度评估、组织绩效关联、绩效奖金分配,等等。所有这些,都是基于“经济人”的假设,将员工作为一种劳动资源,站在企业资源投入使用的立场,从单方面对劳动资源的投入产出进行评审监控。
当然,评审监控是必不可少的,唯有如此,企业才能知道当前的人力资源队伍能否支撑组织的业务需求。但从高绩效产出的要求看,仅仅关注评审又是不够的。作为最具有自主意识和创造力的“人”,绩效激励的核心并不在于准确的目标制定及精确的投入产出预测;尤其是在知识型组织中,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更为凸显,这意味着对于组织绩效而言,人力资本投入的潜在性、长期性更为突出,投入产出的弹性将更大。
管理大师德鲁克抛开工具手段,回归人性,为我们解答了现代企业中员工激励的本源:为达到最佳绩效,管理者需要协助员工以追求绩效的内在自我动机、取代由外部施加的恐惧(对于工作压力或丢失饭碗的恐惧)。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,而非满意度、或任何金钱上的奖赏。通过改善员工福利、提高奖金发放等原因提升的满意度并不构成最佳绩效的充分条件,而只有当员工愿意承担责任,上述满意度的提升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如何造就负责任的员工?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中提到四点:慎重的职务安排、高绩效标准、提供员工自我控制的充分信息,以及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者愿景。
将员工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,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。这意味着,企业需要根据员工的专业能力特点,安排最恰当的工作,以能够让员工充分发挥其特长,从而带来工作上的自豪感与成就感,并刺激员工主动改善工作绩效。对于同一种工作,不同员工的看法可能全然不同。就银行柜员工作而言,也许大部分员工会感觉枯燥、乏味,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大部分银行的柜员都采取毕业生轮岗制。短时期的柜员轮岗,既使毕业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客户、培养客服意识,也避免了长期单调工作所带来的职业疲劳。然而,确实有些人更愿意从事规则要求更强、更稳定的工作。当每个程序与流程都在掌控之内,并能通过工作程序的不断演练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,将为这些员工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和满足感。
而在现实情况中,员工并没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,除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“用脚投票”,进入一个新的组织、匹配新的岗位。企业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,让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风格特质,并进行主动选择与规划。不论是能力态度评估、或360度考评,对于评估结果的应用,除了薪资的调整与发放外,使用范围不妨可以更大一些。通过末位淘汰、主动选择等多种方式,释放新的工作机会,可以给予用人部门及员工双方更多的选择。
这一条激励原则对于企业的另外一点启示,是需要定期审视组织内部的工作机会。对于员工而言,是否具备挑战性、能否带来学习和进步的机会?因为自豪感和成就感的本源在于工作本身,即使是员工受到嘉奖,只有嘉奖本身证明了实际的工作成就时,员工才会真正地产生成就感;否则,反而容易导致不满。这一点对于知识型组织而言,尤为重要。企业的内部创业计划、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,一方面是企业发展的要求,另一方面,就是为了让员工得以有机会不断接受挑战、不断获得成长进步。
员工激励的第二条原则,是制定高绩效标准。只求最低标准的绩效产出,往往会消磨员工的干劲;通过努力不懈和发挥能力,专注于达到最高要求,可以激发员工的干劲。
在员工绩效考核中,基于企业的绩效产出要求,准确描述绩效目标、制定导向组织整体绩效产出的岗位绩效标准,是必要的。而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,讨价还价也不可避免。无论如何,需要与员工充分沟通,以保证员工能够充分理解岗位绩效要求,并参与到目标的自我规划过程中,实现自我激励。基于这一条原则,德鲁克举了IBM的例子。IBM在上个世纪取消了由管理者为各岗位制定工作目标的单向管理方式,推出PBC(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s,PBC)计划。员工基于个人的能力和期望,向管理层提交包含工作目标及具体行动规划的PBC(个人业务承诺计划)。公司则为不同级别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,最终根据完成情况发放绩效奖金并调整来年的薪资水平。这一举措打破了平均绩效水平偏低的胶着状态,员工自己与自己比,而不是与偏低的平均绩效标准比,并配套具有弹性空间的绩效奖金,极大地激发了员工改善工作绩效的动力。
培养员工责任感的第三点,是需要企业向员工提供自我控制的充分信息。员工必须有能力控制、衡量和引导自己的表现,应该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,而不必要等别人来告诉他。
首先需要让员工知道,自己所任职的岗位与企业的组织绩效产出有何关联。只有当员工理解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于企业客户而言的外部价值,才能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、可以更好地传承企业的战略使命。价值流程图的梳理、基于价值产出而进行的岗位职责描述,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。然而更关键的是,员工需要得到管理者的支持和理解。毕竟,仅为一口食粮而出卖劳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此外,将一些必要的企业信息提供给员工,才能够承担起企业要求的绩效。例如对于生产工人而言,需要了解产品的生产计划、质量要求、质量检测数据;对于企业管理类岗位而言,除了需要了解企业内部的信息,外部上级单位要求、即时决策信息等,亦不可或缺。因此,企业需要调整“信息的获取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监控”这一对立立场,而从“员工为了实现岗位绩效、企业需要提供何种信息予以支持”这一更积极的角度出发,建设更顺畅的信息发布和流通渠道。
第四,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者的愿景(视野)。
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类岗位是有限的,相对于员工的培养需求及期望而言,企业中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机会。然而有充分的实践证明,如果负责执行工作的人能够预先参与工作的规划,那么计划将会更加完善、员工执行的动力亦会更强。
即便管理类岗位有限,我们依然可以创造出包含管理要求的职位。在专业发展通道上,通过横向划分层次,对应不同的责任产出及任职要求,专业工作的规划与执行可以在这些层次上逐渐区分出来。低层级的员工因经验和能力所限,工作特征更偏执行;而高层级的员工则能够从行政管理者手中获取一定的权限,对专业工作进行规划,并督促工作的最终执行。“规运分离”的管理趋势要求计划与执行分离,是为了聚集专业资源、提升专业能力;而从人员激励的角度来说,则又鼓励规划与执行的合一,鼓励划小核算单元、赋予足够的管理权限。可见,管理方法无法放之四海而皆准,需要结合实际的管理情景具体分析。
此外,将一些与企业经营不那么直接关联的、不是很重要的活动放手让员工自己组织,能够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培养责任感和成就意识、培养管理者特质的机会。例如年会策划、专项课题小组、业余兴趣班等。当然,企业需要对这类活动表达明确态度、提出正式的绩效要求,以保证员工能够慎重对待。
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强调的通过科学化、标准化提升劳动效率不同,德鲁克更关注源于员工内在的自我成就所要求的自我管理。不论是恰当的人岗匹配、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,或是提供给员工充分的信息资源和规划权限,无不是建立在基于信任、尊重的人本情怀之上。身处信息化时代和知识型组织中,员工的个人价值主张被放大,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理所当然地需要作出调整。
(资料来源:众智云慧成都管理咨询CRC 行研中心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众智云慧成都管理咨询公司/广州/重庆管理咨询公司,致力于通过咨询力量成就商业价值
成都管理咨询/战略规划/十四五规划/薪酬考核/绩效管理/股权激励/三项制度/战略/流程制度/企业文化
欢迎浏览 http://www.zzzcloud.cn 公司电话:028-61894747 客服热线:400-8080-966